
大枪玩具模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枪玩具模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枪玩具模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什么游戏高度模仿了***的弹道特征?
ARMA3 不解释
要硬核点直接上ACE模组,和现实中没有任何区别,比方上图左边这个是Kestrel环境监控器,包含了风向,风俗,气温,湿度,大气压,海拔等等一系列参数,然后右边这个是弹道计算器,当你用测距仪测算了目标距离之后,你得通过环境监控器中的一系列参数去逐个输入,让计算器***你进行弹道测算,算完了你再根据结果调整瞄具上的密位
这还不算,比方同样你用M40A3***,选用M118LR还是M852弹的弹道特性也不一样,全靠自己对***的掌握...
按我的理解,能把这个游戏弹道特性全掌握的,在现实中也绝对能混个枪炮军士长级别专业水平的大佬~
这个模仿弹道最真实的游戏大多是电脑上的游戏,而手机目前还做不到,但是现在模仿弹道最真实的游戏应该是 一:逃离塔科夫 , 二:最新版的是使命召唤16,三:《Ghost Recon:Wildlands》剩下的看自己的个人感觉吧。
我觉得目前市面上所有射击游戏Arma3说我的弹道最拟真。像战地,使命召唤,吃鸡,逃离塔克夫这些小弟弟绝不敢再说半个字。跟Arma比起来,其他游戏的弹道系统也只有一个抛物线,跟CF也没啥区别了。当你在Arma中算好风向,气压,湿度,高度,口径,***种类等等数据,调好归零,一枪命中目标后,你才会觉得什么是弹道,什么是真实,能让你体会到现实中开枪不像游戏里动动鼠标就能枪枪爆头的!
《武装突袭3》
这款游戏的弹道我觉得是最真实的。其实没有下载插件的话,我觉得很多人都能打的不错,当挂ACE之后,就是非常拟真了,其中包括风速、湿度、距离等等,可以这么形容,开一枪就得准备五分钟,然后一地草稿纸,当然这么多准备条件,大部分用于狙击。很多人这么形容自己:打了6000小时的新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安装有重型装甲的军舰,对鱼雷的防护能力是否更高一些?
不会,战列舰相比其他军舰的优势主要是水线以上装甲以及甲板装甲。水线下的防护主要靠防雷隔舱,和装甲真的没啥关系。
二战时期使用的鱼雷一般战斗部重量为400-600Kg***,鱼雷的毁伤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过程。概括的说,人类现在使用的各种武器主要靠传递机械能,或者传递热能杀伤。前者为穿甲弹,***,以及炮弹爆炸,后者则是喷火器之类的。这些武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杀伤表现要么是通过剪切穿透造成塞式断裂,或者通过冲击波完成这样一个过程。而鱼雷在水中的表现则是冲击波和泡沫喷射。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1000倍,所以在水中爆炸,其传递的动能是空气中爆炸的1000倍。也就是说战舰想要靠装甲抵御水下爆炸的鱼雷这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战舰防护鱼雷啊,靠的其实是结构。玩过EVE的都知道,这舰船的血量取决于三部分:护盾(当然地球人还没造出这玩意),装甲,结构。要扛鱼雷只能结构扛,也就是通过大量的舱室分割,你炸掉几个水密隔舱无所谓,只要不大规模进水都能修,就是这个原理。
所以,战列舰,航母水线以下的装甲都很薄弱,但是有大量的水密隔舱乃至于专门的防雷隔舱。这些防雷隔舱是不去人的。这种通过大量舱室布置吸收伤害的设计理念的应用范围在如今已经不仅仅是防鱼雷了,现代军舰的一个重要的特种就是装甲重量小,防护靠结构。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装备重型装甲的军舰相比其他舰船,对水面上反舰武器的防御效果更好(***,导弹),但是如果是碰上鱼雷水雷啥的,主要看水线下隔舱的数量。
应该是防雷室吧,姑且这么叫,正式的名字我也不记得了,即在船体吃水线上下的部分加一条空仓,减少鱼雷的破坏。这个认识不一致,美国海军认为这个没什么作用,增加军舰阻力,没有***取这类措施。
军舰既是靠装甲防护鱼雷的,也不是靠装甲防护鱼雷的。一战以前鱼雷出奇迹是因为当时人们并不太在意鱼雷,水下防护不到位,但是即便时到了二战侧舷装甲防护也延伸到水下不多,主要是为了防止侧摇时水先下被击穿或者遇到水中弹。
二战几款著名战列舰的中部剖面图。黑色的是主装甲带,数字是厚度,侧面的细条是水线,可以看到其在水下部分并不很大。
鱼雷的穿透力一般,毕竟药量大可是穿甲效果一般,但是其主要是依靠爆炸后造成的水流气流冲击波打击船体,毕竟液体基本上不能被压缩。其实还是看上图,一般哪怕是军舰,船板厚度都并不很大,船与其说是靠着外壳保持形状,实际是靠着龙骨和肋骨,现代模块化建造的船只也是靠着模块间强力结构保持船只形态。由于钢铁密度大约为7.8-7.9,所以实际上船体大部分区域都是很薄弱的,而不可能硬靠装甲抗水下冲击波,所以各国的策略都是增加水密舱,降低冲击波。
从这个角度而言,船体越宽则自然防雷带厚度越大,就越能抗住。为了有效缓冲,各国还普遍使用干、液分离隔舱,即你可能炸穿了我两层装甲,但是我原来里面就有燃料,则这些液体可以起到缓冲效果,而下一层空仓直接灌入燃料,又能缓冲一部分而衰减。
一些早期军舰没有考虑到水下问题,还特意增加防鱼雷鼓包,其实就是增加了一部分防御舱,但不是硬抗。日本当年给老战列舰安装防鱼雷鼓包反而还富裕出新的排水量,可见这些防鱼雷鼓包自身其实并没有多厚。另外注意此图船头底部的孔,那是挂破雷卫(就是军舰模型上经常能看到类似巡航导弹的那个东西)贴脸的位置。其可以将水雷挂住,然后船只连着铁链类似钓鱼一样把水雷“挂”起来,然后用枪炮射击击毁之。
意大利人设计了普列塞系统,基本上是用圆柱体吸收冲击波,这样原则上弧面,尤其是相对爆破点外切弧面应该更容易承受冲击波,但是实际上因为焊接问题和装甲连接问题,出现过普列塞上层的装甲带松动下垂加大破口的悲剧.......
而且这都是船体中部,船首位窄处只能靠着一些空舱吸收冲击波,这也是战舰世界里设定的船头船尾命中鱼雷伤害容易更高(前提是模块血量均为100%状态下)而且更容易进水的历史依据。
在二战时还是没有完全放弃重甲巨炮的思想,尤其是一些上万吨的战列舰装备了重型的装甲,实际上这些装甲的主要用途还是用于防御水面反舰武器,和防鱼雷嘛,没啥关系!这是因为就算是防护最坚固的大型战列舰,侧主装甲带一般也只安装在舷侧水线中部这个区域,而水线以下的大部分区域,几乎都是干脆不设装甲的。或者即使有装甲也不会太厚。
然而鱼雷它是从水下发射的,打的正好就是在水线以下,那么往往撞上的就是非装甲或薄装甲区域,造成巨大破口而大量进水。根据舰艇护甲集中防御的原则,在水线装甲带的前段和后部舰体一般是不会加装护甲的。
我们现在在变换一下思维,***如就是你在水线以下的区域加装了重甲,但是衡量军舰的水下防护能力,最重要的标准不是装甲带的厚度,而是军舰的储备浮力。所以,一些储备浮力很大,装甲却不怎么厚甚至没有装甲的舰艇,抗雷能力反而较强。比如说油轮和***等等。
当然,也有些战列舰,比如日本的大和,是整个舰艇中部都设有装甲的(虽然水线以下大部分区域装甲也是逐次减薄的)。但大和的装甲带以外的非防护区域也很大,而且即使是防护区域,中雷后虽然重装甲不会被炸穿,但却可能整体错位,一样会造成大量进水。所以依靠加装护甲以此提高对鱼雷的防护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重要的还是依靠军舰的水储备浮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枪玩具模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枪玩具模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1246.com/post/63417.html发布于 2024-09-21